充分的发挥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独特作用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为优质丰富,博物馆事业加快发展,传播体系趋于健全,传播队伍不断壮大,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升至25%左右,海外传播更广泛。明白准确地提出12项重点任务,围绕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明确了构建中医药主管部门牵头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华文明宝库包括中国历代在自然领域和人文社会思想领域创造出来的最高成就,承载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最全面也最重要的信息,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凝聚着中国哲学智慧和中华文明精华。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智慧成果的集中体现和集大成者,是中华文明宝库当之无愧的“钥匙”,发挥着帮助人们进入中华文明宝库的关键性作用和历史重任。中医药的生命整体观、身心整体观及其天人整体观,与以《易经》《道德经》《论语》《庄子》等古典文献的世界观高度一致。中医药追求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等医学思想和方法论,共同构成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蕴含了中华文化深邃的哲学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精神,承载了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鲜明特征。
“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具备人文和科学双重属性,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不仅为人类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所承载的民间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对促进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医药是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植根于中华民族哲学智慧和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土壤,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当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太极拳”先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了《世界记忆名录》,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每年大量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知识,北京冬奥会的中医药展示空间引人驻足,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展示了“中国元素”;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破解全球防治疫病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正沿着“一带一路”阔步走向世界,必将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助力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供强劲动力。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聚焦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后实施了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等专项工作,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建设机制、持续丰富中医药文化活动、不断优化中医药文化产品供给、积极推动中医药传播平台建设、系统性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时代阐释、持续性推进中医药理论的科学解读、广泛开展中医药的科学普及工作、加快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更大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文化需求。进入“十四五”以来,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总体布局,并在重点项目中新增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这标志着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跃上新台阶、迈出新步伐。
文化建设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篇“大文章”,离不开多方合力共建。当前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健康需求和精神需求,加快推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推动形成有利于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实现中医药文化高质量发展。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充分的发挥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独特作用,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王春旺,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副秘书长)
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为,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65.3(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6.0%,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该项目研究团队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源量子”)等单位组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许春鹏、研究员王博和研究员张海春,与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陈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余逸伦等合作,以古蝉为研究对象开展综合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
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孙强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周易冬:乳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固有因素和可控因素。
与秋燥引起的皮肤干燥相比,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皮肤干燥更为持久且难以改善,有时还会出现瘙痒、脱屑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关节畸形。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全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新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顶配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趋势。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怎么样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上一篇:中医药文化:千年瑰宝的传承与发展 下一篇:《蜗居在线观看